“菉葭”的得名有很多说法。有人说因为当时的菉葭浜盛产菉葭苇,菉葭苇翠绿欲滴,可以制作箫管。用地方代表性出产作为乡名无可厚非。
还有一种说法是原先陆家有个鹤塘浜,鹤塘浜内长满菉葭草,风景优绝,甚至引来白鹤翔集,故此将菉葭写入乡名。
虽然说法不一样,但大家好像都认为取“菉葭”作为乡镇的名字是与一种植物相关。可我们现在查资料是找不到“菉葭草”或者“菉葭苇”的记载的。
以前有学者为考究清楚,特意请教本地年高德劭的老人,然而就算是这些老一辈的土著,也都没见过“菉葭草”,甚至没听说过这类传说。
既然“菉葭”这种植物有可能在现实世界并不存在。那么有没有另一种可能呢?是不是汉字在音义上的通假将某些地方弄混淆了呢?
菉,古通“绿”,绿色之意。昆山方言中,“菉”和“绿”发音相同,都读“lo”。那么所谓的“菉葭”其实就是“绿葭”。
绿葭从字面上解释就是“绿色的葭苇”,这样好像就说得通了。清朝乾隆年间昆山陆家镇有个读书人叫诸世器,他编纂了一部书叫《菉溪志》,里面也说因为“地产葭苇”才由此得名。
注意这里说的是“葭苇”,而并非“菉葭”。所以我们可以推断,陆家最早得名是因为有大片的绿葭。
在春秋战国时代,陆家最早是娄邑的属地。到清代宣统二年,建立菉葭浜乡,但这时的陆家还不是直属于昆山的,而是分属昆山、新阳两个县。
到了民国,菉葭浜乡开始改称菉葭浜镇。此后一直到建国初期,菉葭浜不断被重新规划,在菉葭浜乡、菉葭浜镇、菉葭浜区的叫法之间不断转换。但还始终用着“菉葭”这两个字。
“菉葭”作为镇名,在写法上笔画繁复,而且“菉”字比较生僻,在使用上不甚方便。1966年人民公社化时期,“菉葭”更名为“陆家”。再到1983年,“陆家人民公社”改为陆家乡。镇管村体制实行后,“陆家乡”改为“陆家镇”,一直沿用至今。
陆家,这座外来人口比本地户籍人口还多的昆山面积最小的镇子,却在全国百强镇的排名中,从2014的98位到2015年的 83位,再到2016 年的78位,不仅一直在列而且不断靠前。
作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、江苏省特色文化之乡,这座优美的小镇在新时代正散发着蓬勃的朝气与强大的活力。当人们提到陆家时,我们不会忘记,它还有一个诗意的名字叫菉葭。
文字/编辑 | 小山
图片 | 网络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